玄妙观,曾名元妙观(因朱元璋忌讳而改为玄),是江汉平原方圆百里的道教中心,也是荆楚大地农民起义领袖陈友谅的故居。
?
玄妙观位于沔城南门,坐东朝西,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。明、清两朝的道正司一直设在这里。1941年以前颇具规模,观内有灵官殿、三师殿、三清殿、雷祖殿、吕祖殿、斗姥殿、救苦殿、观音殿、皇经殿、老祖殿,俗有“一观十殿”之称。
???????
?陈友谅(1320-1363),沔阳黄蓬山(今属洪湖市)人,祖籍排湖谢家湾,后迁居沔城南门。本姓谢,因祖父入赘陈家,遂随其姓。陈友谅自幼习文崇武,聪明过人。他26-30岁两度中榜进士,成为闻名遐迩的文武全才。当年,目睹元末暴政,百姓民不聊生,遂萌发了灭元兴汉之志。他“举义旗,破元兵,靖祸乱,都武昌,称汉王,顺江而下,势如破竹,所向披靡”,令元军闻风丧胆,十八年戎马生涯,陈友谅凭他的智慧和胆略,创下了三分天下陈有其二的辉煌,他从义军中一个佐掌文书、钱粮的官吏,奋斗成一个威振三楚,统率百万雄师的农民领袖。最后他与朱元璋争夺天下,鏖战于江西鄱阳湖,不幸被流矢贯穿眼睛及头颅而亡,年仅44岁。太尉张定边将其尸首运回武昌,葬于蛇山之麓。
?
陈友谅死后,朱元璋为了消除陈友谅在百姓中的影响,于至正二十五年(1365年)在沔城设尉署,派沈友仁为驻守沔阳的指挥使(军事长官)。沈友仁按照朱元璋的旨意,将陈友谅故居改为玄妙观。尽管陈友谅魂断鄱阳湖,壮志未酬。但他对推翻元朝统治起了重要作用,仍不愧是一位杰出的英雄人物。
?
1984年,沔城人民为纪念陈友谅这位江汉先英、荆楚枭雄,热情捐资在原废墟上重修了玄妙观,武汉大学著名教授李国平还题写了“陈友谅故居”几个大字嵌于门前。现在观内重建了雷祖殿、三清殿、药王殿、救苦殿、观音殿、斗母殿等七座宫殿,完善了草坪、假山、休闲亭等设施,形成了一个既古朴典雅,又洋溢着现 代气息和宗教氛围的旅游景点。
?
1997年,沔城艺人邵四平根据陈友谅出土雕像,精心创作了一座金戈铁马陈友谅塑像,气宇轩昂,威武雄壮。塑像高八米,底座以优质砍石为基,上刻“大汉陈友谅”四个遒劲大字,由《陈友谅》一书作者-中共巴东县委书记程远斌题写。
?
观内还陈列众多的古迹,有陈友谅石刻像、拴马石、喂马槽、刑锅、青云接武石牌、玉泉古井等。关于这口锅,也有一段神奇的故事。相传诸葛亮和关羽驻军沔阳时,铸有八阵鼎,其开圆,腹鼓,皆大纂书,上覆亭,记八阵,下有三足,呈虎形,内有二釜,大者镇巫,小者做饭。后来陈友谅就仿诸葛釜造了两口锅,一口是军饷锅,有三个眼,上眼出气,中眼进水,下眼出水。有“漏沙漏壳不漏米”的功能,“烧三天不热,冷三天不冷”的特性,可以“一边下米,一边盛饭”,能供“千军万民吃不完”,这口神锅一直随陈友谅军行,转战南北,后下落不明;另一口是刑锅,沔城人至今还流传着有关他的一首古老的歌谣:“蒸人的甑,煮人的锅,狗不快活,我快活。”意思是说陈友谅义军把当时那色淫酒荒、欺压百姓的官吏,下到这锅里处死,以解民愤。抗日时期,这口锅被国民党128师运到了洪湖葫芦坝后转到洪湖市,几经辗转,于1982年夏终于搬回沔城。这口锅历经六百多年的风雨侵蚀,锅底已锈脱落。
新建的亭台楼阁,巍然壮观;内有一古井,水味甘甜,冬暖夏凉,水清如镜,天旱不涸,此井为陈友谅亲手所创。传说饮此井水能消灾得福,医治各种疾病,是“神水”。当年陈友谅就是因为居住于此常饮“玉泉”井水,使之在近20年的戎马生涯中精力充沛,不生一疾。
景区票价:
10元
仙桃市沔城回族镇南门
景区特色: